威海市文登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7年质量年度报告
时间:2018-01-24    作者:

 

20169月以来,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经济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省中职示范校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提高科学治校管理质量,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为威海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学校情况

(一)学校概况

我校位于文登文化商务区,是20105月依托文登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整合文登技工学校、威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文登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而成的一所综合性、多功能、多层次、大规模的国办中职学校,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500亩,建设面积10.8万平方米;其中,校园一期建设占地360亩,形成了以行政办公楼、素质教育楼、图书馆为主体的办公区,以教学楼、培训楼、实习车间为主体的教学区,以塑胶运动场、中心广场为主体的学生运动区,以学生公寓、餐厅、后勤服务基地为主体的生活服务区。20135月校园二期建设正式启动,于20169月基本完成,建成2.4万平方米的融办公、教学、实训、学生住宿为一体综合楼,新建北大门并于20165月正式启用。目前,学校资产总计22528.50万元,其中实习实训设备价值4682.25万元。一年来,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威海市先进基层团组织”“ 文登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学生情况

1.招生规模。我校将招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是转变观念,周密部署。抓住机遇,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保证招生工作的政令畅通。通过摸底生源情况,确定招生工作目标,制定招生计划与激励措施,加以落实,保障招生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形成工作合力。中层干部多渠道、多途径深入初中学校、社区宣传。每年6月举办技能节和校园开放日活动,增强考生对学校、对专业的认可度。三是开展立体招生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微信等媒体宣传,扩大知名度。学校连续5年招生数量稳居威海同类学校前列,2016年扩大成人中专招生,招收成人中专207人,共计招生1261人。

2.在校生规模。在校生总数3087人,分布在17个专业;其中,威海市2727人,省外280人。远程开放教育学员3900人。

 

在校生数统计表

合计

2016

2015

2014

2013

3087

1231

1012

805

39

 

 

3.毕业生数。2017年应届毕业生数为818人。

4.学生结构。在校生3087人。就年龄性别分布而言,18岁以下2818人,其中女生854人;18岁以上269人,其中女生23人。就招生地域而言,山东省内2807人,其中,威海籍有2727人,省外280人;就民族而言,少数民族17人,余者为汉族。

5.巩固率。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送得出”是我校重要的办学思想,“进得来”重在宣传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宣传硬件环境,凭优质教学资源吸引学生就读;“送得出”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让学生凭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留得住”是学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环,对“进得来”、“送得出”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做好“留得住”工作,学校一方面深入贯彻“积极鼓励、耐心诱导、多方启发、全面提高”的原则,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加强班集体的团队建设,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重在贯彻“精讲多练、师生互动、突出技能、学以致用”教学原则,加强教学改革,形成善教乐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实施《提高学生巩固率激励机制方案》,激发全体班主任管理和教学的潜能,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班级团队,从而实现“留得住”的人才培养任务。近年来,学生巩固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4级招生891人,流生86人,巩固率90.3%2015级招生1080人,流生68人,巩固率93.7%2016级招生1261人,流生30人,巩固率97.6%.

6.培训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是我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学年,共培训学员1200多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是优化合作机制。成立了社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天润曲轴、威力工具、山东艺达等近百家知名企业合作办学,通过点菜式培训,为学员就业搭建平台;协调区人社局、残联、民政、安监、文化等部门,共同落实社会培训工作。二是做实培训项目。充分利用金蓝领、特种工等培训资质和威海市定点培训机构的优势,利用周末或晚上到企业开办培训课程,分8期共280多人开展特种作业培训;为正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13人进行高级工培训。三是创新培训途径。5期对文登应届中职毕业生540多人进行创业培训;成功组织41名退役士兵技能培训;为文登区旅游局250多人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为文登区畜牧局40多人开展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为苘山镇村级会计业务培训50多人;深入农村组织“农家宴”“渔家宴”等实务培训,为家政公司开展育婴师、家政服务员等类别的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三)教师队伍

1.生师比。根据文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区相关职能部门完成编制核定工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按计划配足配齐教师。我校现有专任教师359人,在校生3087人,远程教育学员3900人,生师比为19.51

2.“双师型”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并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梯次培养制度,通过教材开发、技能大赛、高校进修、企业顶岗锻炼等途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打造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359名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为264人;“双师型”教师169人,占专业教师总数64.1%

3.兼职教师。依据《兼职教师聘用办法》,每年从社会上招考聘用一定数量的工程师、技师到校担任专业专任教师。本学年聘用兼职教师24人,占专任教师的6.7%

4.学历职称情况。制订《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及研究生(硕士学位)工作实施方案》,以报销费用、考核奖励等途径,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提升。目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共355人,占专任教师的98.9%;其中,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35人,占专任教师的9.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29.8%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对照表

   

2016

2017

师生比

119.6

1:19.5

“双师型”教师比例

62.6%

64.1%

兼职教师比例

6.3%

6.7%

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98.85%

98.9%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33.3%

29.8%

(四)设施设备

1.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现有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供用电技术、焊接技术、服装、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等10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较为先进。实训设备总值4549.26万元,新增设备132.99万元,达到4682.25万元,设备生均值15167元,能基本满足实训教学工作需要。

2.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10处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较为先进,有实习工位1168个,生均工位数为0.52个,基本满足了实训教学需要。

3.生均纸质图书。有印刷图书10.9497万册,较2016年新增887册。在校生3087人,生均图书36.04册。

设施设备基本情况对照表

   

2016

2017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14979

15167

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个)

0.61

0.52

生均纸质图书数(册)

36.04

35.47

 

 

 

二、学生发展

(一)学生素质

1.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我校学生阳光、青春、积极、向上,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爱校爱家情怀,尊敬师长,团队意识强,创新实干,肯付出愿劳动,对世界和未来充满好奇,对技能学习充满渴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思想状况不稳定。虽为少数,但直接影响到中职生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自信心不足。此类学生大多成绩偏差,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不浓,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错误的认为来中职读书就是为了混时间,拿文凭。二是学习缺乏动力。专业选择不明晰,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学习动力后劲不足,出现反复改专业的现象,更有甚者遛之大吉,退学了事。

2.文化课合格率。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公共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等能力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规定,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校重视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潜能的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学业成绩档案》,平日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终考试成绩占60%。每学期组织统一考试,考试结束后进行汇总,对不及格的学生统一组织补考。本学年学生文化课初考合格率为93.2%

3.专业技能合格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功能,增加设备投入、训练工位和学生的实训时间,加强技能鉴定管理,使学生在完成训练技能鉴定课题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学生以素质高、技能强、可发展等特点,在顶岗实习及就业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本学年专业技能鉴定合格率为95.8%

4.体质测评合格率。在体育管理中,一是按照国家中职学生体质测试的标准强化学生的体育健康管理。做到了早操的常规化、秩序化,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编排制作了欢快的早操伴奏音乐,体育教师全程到位,全心组织,使“不情愿的早操”转变成“欢快的早操”。二是强化学生群体性体育锻炼。以校园早操为突破口,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组织秋季运动会、以及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形成了月月有项目、天天有锻炼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三是狠抓竞技体育。各体育代表队坚持科学训练,积极备战。在威海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各联赛中,我校荣获了田径团体第1名,男子篮球第2名、女子篮球第3名,男子排球第1名、女子排球第3名,男子足球第3名、女子足球第3名的成绩。本学年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98.5%,良好率40.5%

5.毕业率。“知识与技能合格,身心与品质达标”才是合格毕业生。为保障学生毕业率,我校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使命感、荣誉感。以教学任务为牵引,打牢教师的素质基础;以科研任务为牵引,促进教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指导学生竞赛任务为牵引,全面检验和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制校本教材,实行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理论鉴定和技能鉴定合格率达到100%。三是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理想、法制、文明礼貌、安全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以规范日常行为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加强对个别特殊学困生跟踪教育,做好家校联系工作。通过多方合力教育,我校毕业率连年保持100%

(二)在校体验

1.理论学习满意度。目前,各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等方面均较满意。但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学习方法不当、家庭教育缺失、专业选择盲目等问题,加上师资队伍老龄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全员德育等措施,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常规互动交流,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建文化活动场所,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阵地,满足学生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加强信息化教学教研力度,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本学年,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满意度为80.7%

2.专业学习满意度。与理论课相比较,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浓厚,满意度很高。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个别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操作能力不强、先进技术掌握不够。二是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个别专业的实习工位相对密集,实习设备与企业的先进设施有差别。

围绕上述问题,学校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招聘年轻教师,聘任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专职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素养,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去校外实习基地参与实习活动,扩大视野,积累经验;密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课教材的职业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学,在学中练;完善实习实训计划,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实习设备,并投资逐步更新设备;实行项目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学生问卷统计显示,本学年学生的专业学习满意度为87.6%

3.实习实训满意度。为提高育人成效,学校强化实习实训管理,健全各项实训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实、完善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料。为营造企业化管理的职业环境,校内实习车间实行“7S”管理制度,从责任化、制度化教育入手,狠抓实训教学,突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素质。在实习教学中,强力推进教学改革,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突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统计显示,本学年学生的实习实训满意度为98.2%

4.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坚持“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修身爱己、宽厚爱人、孝老爱亲、爱岗敬业,成为全体师生的道德准则,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整个校园浸润在一片崇仁孝、知感恩、尚美德、倡文明的氛围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展示了新时代中职生的青春风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团队的能力,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肯定。本学年,学生对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的满意度为96.8%

5.生活满意度。后勤部门强化服务意识,科学生活管理,一是聘请专业人员在食品安全操作及燃气安全操作规范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工作人员按时体检,做到持证上岗。三是利用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生意见,并及时与餐厅相关人员沟通,确保师生的饮食吃得放心、舒心。四是狠抓餐厅日常管理。从原材料的进货渠道入手,杜绝不合格食材的流入,确保饭菜质量安全可靠。目前,我校餐厅的食品花样达12260多品种,基本能满足师生的不同口味和不同层次的需求。本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为88.2%

6.校园安全满意度。坚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法制安全、卫生健康等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健康安全月,制定班级安全公约,学生与家长、班主任签订安全承诺书,班级签署校园安全责任状等途径,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联合驻地派出所对周五学生离校的交通秩序和治安管理进行整治,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交通和人身安全。邀请消防大队警官为学生开展消防逃生演练,邀请文登区人民法院法官到校做法制安全教育报告会,邀请文登区人民医院的医务专家到校做卫生健康讲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师、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学校能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师生校园安全满意的评价为98.5%。

7.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在狠抓教学管理的同时,狠抓毕业生优质就业工作,全面落实“一对、两高、三无、四心、五不”的就业工作原则:“一对”即对口就业;“两高”即高薪、高质;“三无”即无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四心”即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用人单位称心、学校舒心;“五不”即不了解的企业不安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安置、效益不稳定的企业不安置、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安置、不办理社会综合保障的企业不安置。本年度,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为92.9%

(三)资助情况

1.免学费落实情况。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我校学生为农村(含县镇)学生,符合免学费范围。我校坚决执行国家免除在校生学费的政策,无任何违规现象。

2.助学金落实情况。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比例为在校学生的10%,助学金按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为做好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使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学校着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加强学籍管理。严格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做好免学费和助学金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发放明白纸,开办主题班会,以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使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四)就业质量

1.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情况,关心关爱每一位毕业生。离校前学校与本地知名企业组织多种形式的洽谈会,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相关指导,推荐就业单位。离校后继续跟踪每一位毕业生就业动态,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对口就业率为76.3%2017年我校毕业生共有818人,其中171人参加春季高考,68人入伍,其余579人直接就业。

学生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统计表

专业类别

毕业生数

就业率

对口就业率

土木水利类

80

100%

87.5%

加工制造类

177

97.18%

81.92%

交通运输类

143

98.61%

75.52%

信息技术类

88

97.73%

59.09%

财经商贸类

129

97.67%

78.29%

旅游服务类

180

97.22%

71.67%

文化艺术类

21

100%

52.38%

土木水利类

80

100%

87.5%

 

 

 

 

 

 

 

2.初次就业起薪。近年,文登工业经济的结构层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50亿元,增长近18%,服务业占三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技术工人的工资普遍看涨。学校根据威海最低工资指导标准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学生就业的最低就业工资标准,既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又保障毕业生合法收入。

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统计表

平均起薪

(/)

           (人)

1000及以下

10011500

15012000

20013000

3000以上

2569

226

314

108

 

 

 

3.升入高等院校比例。学校现开设建筑、会计、机电、旅游、美术、计算机六个高考专业。2017年,我校2014级六个高考专业的八个高考班共计171名学生参加春季高考,72人参加高校单独招生考试,99人超过山东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线率为100%11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本科上线率为11.11%,其中,机电专业的方金粮被枣庄学院录取;建筑专业的邵英哲被青岛农学院录取;餐旅专业的姜宗昆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随着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日益重视和技工技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在择校和择专业过程中,通过春季高考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学习,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的首选。

(五)职业发展

1.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近年来,我校大胆变革教学方式,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学生具备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基本学习能力。

2.岗位适应能力。深入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复制营造工厂实景,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岗位印象;烹饪、汽修等专业有计划开展企业教学见习,强化学生岗位意识;合作办学安排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助力学生转变为准职业人。一系列的举措,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大部分学生上班就能上岗,受到企业欢迎。

3.岗位迁移、创新创业能力。我校通过强化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各专业都开设了德育课程,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在职业技能方面,从岗位要求出发,规划专业课程,坚持专业课程必须和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的原则;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前专门开设创业课程和培训讲座;大类招生与专业细分相结合,如数控专业,分为数控铣、数控车,基础课一样,专业方向有变化,相互熟悉和学习,以培养岗位迁移能力。目前,我校多数毕业生不仅能胜任岗位,还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约为0.5%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一)专业动态调整

1.专业结构调整。我校按照“重点产业、重点专业”的办学思路,面向文登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文登工业发展,建立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让专业跟着产业走,学业跟着就业转,建立了“以二产专业为主体,带动一产三产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格局,主动适应文登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的需要。一是改造老专业,增加专业培养方向。围绕文登“机电工具、汽车零部件、皮革家纺”三大支柱产业建设,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等方式,在数控车工基础上,新增设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等专业方向;根据汽车行业发展要求,在汽车电路、底盘发动机维修的基础上,新增汽车钣金涂装、农机维修等专业方向;会计专业新增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方向。二是增设新专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围绕文登“长寿之乡,养生之都”建设,增设休闲体育服务专业;根据国际交流和中国发展的需求,满足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要求,增设了汉语专业。三是专业优化合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和学生报读要求,对部分专业进行优化合并,建筑行业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专业进行合并,分施工和造价两个就业方向,服务类专业饭店(酒店)服务、导游进行合并,服装专业暂停招生。四是办强热门专业。围绕文登“长寿之乡,养生之都”的建设规划,加强了烹饪、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围绕文登机电工具等支柱产业建设,加大汽修、电工、焊接技术、建筑等专业的建设力度。至此,数控、汽修、烹饪、电工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汽修专业、机电专业为山东省“品牌专业”,数控专业为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筑、计算机等12个专业为威海市示范专业或示范实训基地。五是办好高考专业。根据学校实际和考生需求,对高考专业进行优化,只保留会计、机电、建筑、计算机四个高考专业,集中学校优势帮助更多的中职生走进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

2.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围绕文登职业教育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产业发展趋向和企业用人实际,紧贴市场需求,数控技术应用、中餐烹饪、西餐面点、餐旅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先后与天润曲轴、威力工具、昆嵛酒店、汤泊温泉、倪氏海泰、蓝色经济创业谷等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或“订单班”,实时调整11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开设“山东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订单班,与合作企业共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增设“威海市电工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订单班,与文登威力工具集团开设“威海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冠名班。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实施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适当放宽年龄的限制,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将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和企业招工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根据2017年汽车教育集团年会的专家意见,对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新能源汽车课程。

(二)教育教学改革

1.公共基础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坚持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认真组织教师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进行学习、研究和实施,通过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教学大纲的能力,确保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学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自评并组织统一测评,针对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我校在部分专业开设韩语、日语、历史、书法、艺术欣赏等课,在中餐烹饪专业使用了校本教材《舌尖上的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语文的补充,有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公共基础课教学环节,我校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积极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其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要进行补偿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进行拓展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均学有所得。要结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利用真实场景或设置虚拟场景,选择真实或实用的语言材料。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2.专业设置。目前,我校开设的专业有:建筑工程施工、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会计、商务日语、商务韩语、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供用电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烹饪(中式烹调)、烹饪(中西式面点)、导游、电子商务、体育休闲服务、汉语。

3.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构,制定了教师长远培养规划和学年培训计划,拟定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通过外派学习、校内培养培训、聘请名师来校讲座等方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滚动式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立了长效的培训机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一是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比赛,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通过“师德建设年”活动提升教师思想素质,敬业精神;“技能节”、“朗诵比赛”、暑期全员培训、微课等信息化教学业务培训等提升了教师业务素质;组织老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微课设计、征文等类比赛,共有13人次获省市级奖励,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参加全省中职学校“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刘飞、许乐乐获得三等奖。二是强化师资培养,着眼长远发展,招聘引进了10名教师,壮大了师资队伍。着眼青年教师发展,组织优秀教学过程设计和优秀教案展评活动,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组织“职教新秀”、校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派师生到省内外访学交流、进修深造,年内共派出30人次参加省培,教师全员参与暑假业务培训。三是专兼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全面落实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达到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的基本要求。通过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座、专业教师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校现有“双师型”教师166名,占专业课教师的62.17%15名教师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四是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市级、省级课题研究,增强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担任主力,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共同提高。其中,于文英主持的《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研究》、林治刚主持的《中职公共基础课功能阐释和实践研究》、谭喜玉主持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主动性研究》三个省级课题正式立项。李永明主持的《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课教学效能提升研究》、赵晓东主持的《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研究》、孙厚红主持的《信息化条件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姜英平主持的《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大赛有效对接的研究》、梁勇主持的《电子技能竞赛促进电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五个市级课题也已立项。周宝江主持的《新常态下中职学校“蓝色文化”建设研究初探》正在结题。

4.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适应育人需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加强课程建设。针对数控、电工等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以教学系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安排、实施过程及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化、实用化,以便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的需求,与企业共享共赢,协同育人,以便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根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汽修专业省级课程资源建设。20178月,威海市汽车集团年会在我校召开,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修订了“课程建设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企业员工上岗要求相一致”的专业教学计划,为各学科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大纲。汽车运用与维修、供用电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自身优势,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积极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进行学训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互利双赢的培养机制和模式。一是在坚持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为适应发展需求,加强中高职优势互补及衔接贯通,在原有的建筑和会计三二连读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研究与威海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增加韩语三二连读专业,完善该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制定了《关于实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双周轮换制的意见》等改革方案,即前两个周在教室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后两个周在校内实习车间进行实训性生产,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在焊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酒店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工作中,我校以“产”为依托,以“学”为中心,以“研”为纽带,联系合作企业建立了天润曲轴、威力工具、烟台百纳等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和岗位技术要求的无缝对接。三是学训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的,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任务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活动,对学生顶岗实习做好全过程管理,确保实训实习质量。我校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供用电技术等专业与天润曲轴、威力工具、威海二热电等企业,中餐烹饪、酒店管理与服务等专业与倪氏海泰大酒店、昆嵛酒店、汤泊温泉、运恒酒店等多家餐饮服务公司建立稳固紧密的合作关系,签订《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协议》,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保证。四是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把“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要求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016年开始,我校供用电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专业的专业课全部实施“一体化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及社会的认可。五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20162017年企业分别接纳258名和269名学生参加跟岗实习工作,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6%。六是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积极构建多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学生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要求学生所实习岗位须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岗位须达到高级工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目标。

6.信息化教学。一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设施投入,新增300台教学用台式计算机,提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组织教师进行微课制作培训1200余人次,制作微课及课件等400多课时。学校所有的教室,均配备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设施。二是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初步建成能为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比赛,56人次获奖。目前,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利用率达到80%以上

7.实训基地。与天润曲轴、威力工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高标准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一是充实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现有10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较为先进,具备基本的专业核心技术功能及对外技术服务、培训功能,能基本满足实训教学和职业培训需要。二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轮岗实训。各实训基地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面向社会开放,成为教学、科研、培训、鉴定的多功能场所。

8.教学资源建设。根据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原则,不断完善建设标准化、科学化、开放化的教学资源库。在投资200多万元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平台,使技能鉴定课程尽可能的网上考试训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文本素材库、精品课程库、图像素材库、视频素材库、考试试卷库;在数控、汽修、焊接、电工、烹饪、服装等实训车间装配多媒体教学设备,全面普及“一体化教学”;数控、供用电、焊接、汽修、烹饪等专业建有数字化考试系统;数控、汽修专业建有数控仿真实训室3个;在图书馆原有15万套数字图书的基础上,与北京超星集团联合共享其拥有100万册大型数字图书馆,使原有的2个电子阅览室得到进一步利用,配备180余盘声像资料;投资20余万元建设录播中心1个,本学年使用达400多人次。

9.教材选用。根据国家规划教材目录,专人负责统一征订。德育课、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统一使用新华书店发行的国家规划和省荐教材,使用规范、合理,无盗版、盗印现象发生。

10.国际合作。与韩国南部大学校、韩国国立全南大学校、韩国ck world公司开展合作办学,中职学生可到韩国合作学校研修或留学;2016年与韩国ck world公司合作成立外籍学生学院(威海工商外国语学院),主要招收韩国留学生,2016-2017年寒暑假期间短期中文培训韩国学生200多人次,秋季入三年制普通中专8人,其中中文学习班的韩国学生升入北京师范大学两人、北京语言大学一人。

(三)教师培养培训

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多方面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及业务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为我校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效起了重要的作用。

1.重视教师教学基本功培养。学年初教务处组织各科室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要求编写本学年个人成长计划,安排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关于常规教学教案、课件以及授课技巧等方面的一对一指导,为新进教师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方法,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迅速进入新角色、站好第一班岗做了充分的准备;学期中组织对新教师集中听评课,开展达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师上课互听、互评活动,促进教师的相互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威海市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微课大赛、威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山东省“创新杯”信息化教学大赛;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和“教师校内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强教师梯队培养,促进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

2.充分利用暑期开展教师全员校内培训,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就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制作、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对技能大赛、一体化教学、课例研磨等进行探讨和相互学习。本学年外派教师参加省级培训30人次,组织教师参加威海市级信息化、课题研究、学科带头人等培训184人次。组织外出学习教师进行学习心得汇报,加快学习成果转化和推广。

(四)规范管理情况

1.教学管理。坚持做到“四个抓实”:一是抓实制度建设。修订《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教师工作考核方案》等规章制度,推进教学管理工作迈上制度化的轨道。二是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对教案提出明确要求,期中、期末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并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结果及时公布,期末评出优秀教案。建有班级日志制度,对教师授课内容、课堂秩序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教务处每天进行抽查教师上课情况,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三是抓实教学质量监控。注重教学常规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统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对日常教学实行三级督导,考核教师的课堂教学;期中、期末由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测评,量化打分,把测评结果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四是抓实课堂反思。重点通过课前准备、课间反馈和课后反思,将集体智慧和反思结晶升华为教学案例,形成具有个性的精品教案。

2.学生管理。一是继续推行“三全”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天候管理。“全员”即全体教职员工对全体学生进行管理,全员育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程”即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程进行管理,提高教育实效。“全方位”即对学生成长各个方面在空间上实行了无缝覆盖式管理。二是注重管疏结合,“管”主要由专任教师、生活管理教工及学生会采用日检、周总、月通报方式,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督导检查;“疏”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各类比赛活动、专题讲座、报告会和团支部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为其自觉行为。三是实施全日值班制度。落实校级领导值周、中层干部值班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跟班制度。四是构建立体育人模式。修订《班主任工作手册》《学生手册》,构筑学校、专业系和班级“三位一体”管护体系,形成领导主导、学生处主抓、班主任主管,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育人局面。五是实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管理模式。由学生会自主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服务同学,提升自我。

3.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实行经费预算,对各项收支进行有力监督;定期对固定资产和经费进行检查,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财务工作秩序,优化收支结构,预防和制止学校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保证资金合理的使用;修订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不定期对财产物资的管理进行抽查,保障财物安全。

4.后勤管理。后勤工作量大面广,头绪多,层次多,涉及基建、水电、绿化,伙食等工作,且临时性、突发性任务多。一是加强基础管理和精细管理。做到工作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强化各岗位间的工作衔接与协作,确保后勤高效运转。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实施回访制,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换来师生满意,师生综合满意度为90.2%。三是厉行节约。坚持节约水电宣传,及时修理门窗、门锁、课桌凳椅和水电设施。四是强化安全管理。加大水电安全巡查工作力度,坚持教学用房定期巡检制度,科学管控餐饮卫生,确保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5.安全管理。一是强化制度管理。制定安全岗位责任制,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明确工作分工,落实管理责任,修订《突发事件安全处理预案》《全天值班人员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二是强化消防安全。及时检查登记各种消防设施的配备和灭火器的质量,按要求配置到学生公寓、餐厅、实习车间等公共场所,每学期开展一次消防安全逃生演练。三是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不定时在学生中开展对管制刀具的管理排查工作,每月对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车间、餐厅等重点部位实行安全大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四是强化安保管理。文登营派出所在我校设立了警务室,联合文登公安局保安公司配备了12名安保人员,安保科24小时坚守岗位,采用了全天候视频监控系统,“人防”加“技防”确保了学校近三年无重大安全管理事故。

6.科研管理。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管理,制定《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育科研考核与评估办法》等制度,分别从科研组织、科研管理、科研档案、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对教师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及获奖等的管理、考核和奖惩办法,为教育科研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我校共承担了10个电大课题,7个省级课题,7个地市级课题,电大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7个,多人次在期刊报纸上发表教育论文。

7.管理队伍建设。坚持制度建设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强化内部人事管理,基本实现了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是强化机构建设。设有办公室、政工处、学生处、成人教育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总务处,分工合理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二是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领导干部管理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动态管理模式,通过民主推荐或竞争上岗的方式,许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建设了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领导队伍。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上级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给予客观综合评价,并将其作为干部聘用、升迁的重要依据。

8.管理信息化水平。成立电教信息中心,配备信息技术教学、网络管理、设备维护人员;健全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落实到人;积极倡导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交流、网络培训和教育论坛活动,教师QQ群、班主任群、教研群等非常活跃;定期收集资料,发至校内公用QQ群上,方便教师查询学习。教师个人配有办公用笔记本电脑,共400多台;建有微机室22个,办公、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校园建有校园监控系统,教务处设置了教学监控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德育工作情况

1.德育课实施情况。严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德育课教学工作管理,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教育质量,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校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倡导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典型、感人的故事为主体,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论述结合学校文化长廊中的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温馨提示语等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另外又将《工匠精神读本》教材纳入到德育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树立学生用技能报国的理想塑造自己的工匠人生。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保证德育课各门课程教学课时数充足。

德育课开课安排

年级

学 期

课程

学时

一年级

第一学期

职业生涯规划

3236

第二学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

3236

二年级

第三学期

经济政治与社会

3236

第四学期

哲学与人生

工匠精神读本

4046

 

 

 

 

 

2.校园文化建设。在深入把握中职学生发展规律和中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精神滋养学生成长、品牌赢得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一是文化活动常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青年教师演讲比赛、道德大讲堂、青春励志电影展播等活动,影响和感染着青年学生不忘初心、勇于担当,遵规守纪、正直做人。文艺社团全程参与的教师节庆祝晚会、技能节校园开放日演出等文艺活动,秋季运动会、冬季班级跳绳比赛、阳光跑操比赛等体育活动,威海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联赛职业学校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女子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全面展现了新常态下中职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奔放的身心状态;教工合唱队参加区建党96周年暨威海建市30周年大型歌会荣获二等奖,充分展示了教职工不畏强手、创先争优的精神风貌。二是文化地标批量落成。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坚持环境建设与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协调一致、浑然一体的原则,充分展现校园的大气、和谐之美。一年来,校史馆、文化长廊、文化景观路、校园景观石等一批富有创意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地标性建筑或设施逐次建成。其中,校史馆位于综合大楼与行政办公楼结合部,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分为10个厅28个板块,集中展示了文登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脉络和发展历史,重点展现了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是一处重要的校史教育基地;文化长廊位于教学区西侧,长260米,共分为9个系列57个板块,全面展示了学校内涵发展情况;文化景观路有三处,分别位于教学区北侧、教师办公楼南侧和综合大楼东侧,并分别以“中国力量”“工匠精神”“感动中国”为主题,抒发爱国情怀,展现强国之梦;校园景观石共设置36处,分散在校园主要道路旁或景区内,与红花绿树青草相映成趣,形成了一步一景、一景一题的育人氛围。由区人大投资在学校合作建设的人大展室,全面展示文登人大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成为一处加强青年学生的立法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校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文明风采。成立了“文明风采”大赛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精心组织和宣传发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师生参赛积极性,形成了“班班搞竞赛、人人皆参与”的良好局面,“文明风采”活动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本学年组织2200名学生参加“文明风采”竞赛校内初赛活动,经层层筛选,选送30份作品参加市级以上比赛。

4.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手段。我校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要求,开设了街舞、水鼓、吉他、女声小合唱、男生小合唱、表演唱、现代舞等社团。社团成员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经专业筛选后即加入该社团,主要利用课余、课外活动等时间,集中训练。每个社团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秉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宗旨,经过不断的学习、纠正、训练、完善,最后形成了一支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文艺社团组织每年都参加学校组织的元旦晚会、技能节表演、重阳爱老敬老等各类晚会,学生在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逐渐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

5.团组织建设及活动。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团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做好团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加强团员思想教育,规范入团程序,严把入团关。二是注重宣传阵地建设。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橱窗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增进团组织的凝聚力。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青春导航行动”系列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文明礼仪大讲堂”活动、经典诵读比赛、青春励志电影展播、摄影知识讲座、“和谐校园需要你我”演讲比赛等。常态化开展敬老助残、关爱弱势群体、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被评为“威海市先进基层团组织”。

6.学生会建设及活动。我校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主体,运行高效,职责分明,得到学生的拥护和积极参与。一是完善机构。分别由主席团(秘书部)、学习部、卫生部、纪检部、宣传部、艺体部、生活部等职能部门组成。二是精心选拔成员。在学生会成员的选拔中,坚持走“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群众路线原则,采用班主任推荐和竞选等选拔方式,使之具有广泛地代表性和坚强的领导组织能力,得到学生的支持。三是做学生管理的助手。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四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计划、规范化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活动、各类社团活动、趣味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既活跃学生的生活,表现了自我,又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党建情况

围绕党的建设,校党委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深入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和工作氛围。二是,做好过硬支部建设工作,确定了行政第一党支部、教务第二党支部为示范支部,制定方案具体,措施得力,以上率下,层层示范。三是,落实党委抓党建工作,建立了党员不合格表现清单、党委抓基层党建任务清单、党建工作实施方案等,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议,定期对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开展和效果

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一是实施“订单培养”合作。与天润曲轴等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二是开展顶岗实习合作。威海市内58家企业已成为我校稳定的顶岗实习合作单位,保障了实习质量。三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技术交流。选派数控、焊接、烹饪、汽修、供用电等专业教师到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技术交流活动,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四是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及就业基地。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新增山东德瑞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三星重工荣成有限公司、威海顺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迪沙药业集团、威海市联桥国际合作集团等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协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活动。积极协调数控、烹饪、汽修、供用电技术等专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工作,明确培养目标,收集人才需求信息,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六是举办企业家、专家报告会。聘请了天润曲轴、山东家家悦集团等企业高管和专家来校讲学。七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

(二)学生实习

安排学生实习,始终坚持做到“三不送”(效益不好的企业不送、安全卫生状况差的企业不送、劳动强度过大的企业不送)和“三必须”(学生必须思想品德过硬未受过学校纪律处分、学生必须满16周岁、学业必须完成规定)。学生实习时,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生家长、企业与学生分别签订《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由企业、学校、学生家长三方联动、共同管理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三方利益。实习期间,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参与实习管理。实习学生大多能遵守企业生产生活纪律,不少学生成为本专业岗位的骨干。学生实习满意度达95%以上。

(三)集团化办学

根据威海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布局,结合我校各专业建设实际和学生数量,20168月成立了威海市汽车教育集团。威海市汽车教育集团是由我校牵头联合威海部分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企业单位、汽车行业协会共同组建的。一年来,集团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增强服务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之路,拓展教学、科研、开发、服务、信息咨询等功能,打造出威海汽车教育新品牌。集团各成员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容改革与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集团各企业成员单位积极接纳学生开展认知实习、专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指导与管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五、社会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改革,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把“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要求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与天润曲轴、威力工具等50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就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订单培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

(二)社会服务

1.培训服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威海就业与创业定点培训机构的作用,承接文登全区的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开展金蓝领、特种工、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育婴师、农家宴等职培训,年培训1200多人,为文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数量稳定、专业对口、质量保证的人力资源支撑,缓解了威海企业的“用工荒”难题。

2.技术服务。面向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了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成效显著。数控、汽修、烹饪等专业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交流。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岗位一线、服务一线,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和互惠互利“三赢”的新机制,取得了宝贵经验。安排专业教师参加文登市民大讲堂活动,传授专业技艺,广受好评。

3.文化传承。文登是全国知名的“进士之乡”,自古崇教尚文,孕育出崇尚文化、崇尚人才的“文登学”精神。文登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坚持“重德行”与“重技艺”并行,通过南海技能文化节、市中广场技能展示活动等载体,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文登学”内涵增添了技能文明的厚重底蕴,彰显“文登学”的时代特征。

(三)对口支援

按照区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我校2016年下半年的包扶对象是文登营镇岚宅村,2017年上半年的包扶对象是文登营朱家岭村。一年来,学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到岚宅村帮助清理环境卫生。组织党员干部共计60多人次进村清理卫生。二是修整自来水。朱家岭村吃水主要靠村里一口年久失修的水井,我校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先后协调水利部门、质检部门,做出整治方案,与水利部门协调,对村自来水网进行改造。三是为朱家岭整修村东小广场。经调研,朱家岭村东小广场是村民娱乐休闲、了解村情村务的主要场所,利用率较高。但年久失修,且有部分未硬化。根据上述情况我院请相关专业教师设计方案,请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建设,硬化美化了村东广场,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四是做好联户工作。科级以上干部定时走访联系户,并在端午节及仲秋节前,带慰问品走访慰问,赢得群众赞誉。

六、举办者履责

(一)经费

1.政策性经费落实情况。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区政府对我校教育经费按要求、按时足额拨付到位;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兑现,统一发放。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专款专用。

2.生均拨款。2012年秋季开始对中职教育在校生免除学费,财政部门按要求、按标准足额拨付到位,用于开展教育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师资培训、设备购置等各项经常性支出。我校认真贯彻上级各项财务管理规定,加强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和市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发展。

3.项目投入。区政府认真落实“两项教育附加”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职教事业发展,主要支持我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规范化中职学校建设,支持市级示范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

(二)政策措施

1.落实办学自主权。区政府强化服务主体意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出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招生、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对外交流合作、岗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外部环境、宏观指导和监管等方面,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依据学校章程对学校实施民主管理。

2.规范编制管理。区编制机构委员会完成了对我校职工编制的核定工作,制定了教师配备计划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能根据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按计划为其配足配齐教师。2016年招聘10名专业教师。

七、特色创新

案例一:《制度建设、文化引领,创建有品位的特色学校》

(一)实施背景

1.整合的阵痛形成了学校管理上的困局。2010年,山东省文登市以原文登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整合市域内其他职业学校成立文登职业中专。时有教职工500多人,分别来自原文登国办或行办的十多所职校,人心浮动,遇事推诿扯皮、行为自由涣散,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无压力感、紧迫感,等待观望情绪弥漫;时有全日制学生3000多人,离开原来各自学校被合校聚在一起的学生,陌生感强,人生地不熟,同学间沟通少;拉帮派、立山头的苗头有所抬头,学生的安全管理存在潜在风险;特别是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少爱心、进取心和感恩的心。

2.职教发展成为管理改革的动因。“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渐临近,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和中国制造,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突出;国家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二)主要目标

实施“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实现师生的行为在文化引领下由制度约束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育人目标,促进学校从制度管理层面走向文化引领和文化自觉层面,丰富学校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厚重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工作过程

面对合校后的管理困境和职业教育发展特点,校党委明确提出“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管人、程序管事”的管理办法,即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坚持规范管理不放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引领不放松;坚持内涵推进,坚持持续发展不放松。

1.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推进学校规范化管理

2010年合校伊始,学校即组建专门班子,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修订学校管理制度、岗位职责200多项,编制了《学校制度汇编》。该汇编既包括千分考核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又有外宣、招商等对外关系方面的制度;既有约束性制度,又有引导、激励性制度。初步形成了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务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事事有章可循的良好局面。

2.以文化引领为路径,提升师生思想道德水平

教育实践中,侧重于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文化引领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1)建构独具个性的校园核心文化

在管理实践中,学校不断摸索总结,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参与,最终确定了“人才立校、技能强校、特色兴校、品牌铸校”的办学方略,“崇德尚能、慎思敏行”的校训,“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管人、程序管事”的管理办法,“真正教会、追求卓越”的教风,“真正学会、开创未来”的学风, “求真好学 文明向上”的校风等校园核心文化。编纂出版了《文登职业技术教育志》,确定校歌《职教之歌》,设计制作了校徽、校旗,定期出版校刊《职教文苑》,丰富了校园形象文化内涵,突出了文登职教特色。

2)建成独具特色的精品文化设施

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始终坚持环境建设与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协调一致、浑然一体的原则,充分展现校园的大气、和谐之美。

2017年以来,校史馆、文化长廊、文化景观路、校园景观石等一批富有创意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地标性建筑或设施逐次建成,形成了“一馆两廊三路四十石”的大格局。校史馆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分为10个厅28个板块,集中展示了文登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脉络和发展历史,重点展现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是一处重要的校史教育基地;文化长廊有2处,长360米,共分为16个系列75个板块,全面展示了学院内涵发展情况和书画艺术成就;文化甬路建有3处,分别以“中国力量”“工匠精神”“感动中国”为主题,抒发爱国情怀,展现强国之梦;校园景观石共设置了40景,分散在校园主要道路旁或景区内,与红花绿树青草相映成趣,形成了一步一景、一景一题的育人氛围。区人大展室全面展示文登人大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成为一处加强青年学生的立法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校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花草丛中,操场礼堂,教室车间,寝室餐厅,凡师生活动场所,皆布设文明、温馨的提示语及提示牌,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主题教育形式多样。组织开展以“和谐班子”“和谐干群”“和谐师生”为主要内容的“三和谐”教育,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培养师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针对现阶段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加强学生的理性消费教育,通过征文、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加强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强以“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是“仁孝文化”深入人心。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弟子规》纳入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弟子规》情景剧比赛,邀请知名人士做《弟子规》讲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从修身爱己、宽厚爱人入手,从孝老爱亲、爱岗敬业、赤诚爱国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在全校形成崇仁孝、知感恩、尚美德、倡文明的良好风尚。

三是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我是校园大明星”、国庆歌咏比赛、技能才艺展示文艺晚会、军民文艺晚会、课前5分钟唱红歌等经常性的活动竞相开展;反腐倡廉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短信征集、“红歌大家唱”等临时性文化活动有序进行,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认清自身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自尊和自豪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提高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示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条件保障

1.超前规划,乘势而动。强化现代学校管理,需要主要领导层强化超前思维和超前意识。合校后班子大,人员多,事情杂,以“人治”和“人盯人”的管理办法,必将出现忙得团团转却管理不善的局面。2010年校党委提出的“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与当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高度吻合,也收到了奇效。

2.全员参与,通力合作。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师生全员参与。班主任、科老师及全体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各行政部门也应统一思想,高度认识,并通力合作。

3.制度激励,投资保障。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引领的实践中,需围绕活动组织、活动安全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需建立活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资金投入到位,保障活动实效。

(五)主要成果

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学校暑期改建工程的扫尾工作,大多是由学校领导干部和部分党员以义务劳动的形式自觉完成的。全校130多名党员、干部利用双休日,到包扶村义务整修山路,受到百姓称赞。为丰富图书馆馆藏,教职工一周之内踊跃捐书3.2万册。为帮助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特困生,教职工自愿捐款1万多元。教职工参加了双休日义务植树活动,人均植树30多棵,许多人手上磨起水泡,毫无怨言。办公室、教室等公共场合无人吸烟,公共区域几乎没有一个烟蒂,无烟校园建设取得成效。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教室内,安静专心听课成为常态;车间内,不耻下问、勤学苦练、勤于动手成为主要风景;餐厅就餐时,依量购餐就餐,餐后自觉把餐盘送到收集箱;公寓内,文明就寝,斯文处事,无大声喧哗;校园内,几乎无一处树木花草被折损,几乎见不到一片碎纸,甚至在道路上没有一片落叶;学生见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间能你尊我让、友爱相处。

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2017年,被确定为省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所有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管理理念的全面实施和落地。

(六)体会与思考

习近平主席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建设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更离不开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任重而道远。

为此,我们将坚持职业能力与人文修养并重的育人理念,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在制度建设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管理网络;在文化引领中不断实践和充实校园文化内涵,拓宽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案例二:《铸造名师团队  夯实专业建设根基》

(一)实施背景

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是专业建设的根基。要使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造就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校明确提出“提素质、强技能、树形象”的育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师资培训、举办“技能文化节”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是,与省内外一些名校相比,我校的名师资源还不足,教师团队的建设还有一定欠缺。

201311月,威海市教育局制订了《第二期威海名课程团队建设工程候选团队培养管理办法》,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名师团队”建设,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建设目标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模范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在省内外知名度与影响力较高的专家型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切实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成果显著的优秀课程团队;通过名课程团队建设的帮携活动,辐射带动其他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3.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发展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学科特点且易操作、效果好的教学模式、教研模式和育人方法;开发出一系列创新点突出、内容丰富的学科优质课程资源。

(三)实施过程

1.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

名师团队负责人由专业学科带头人蔡新峰担任,其他成员有高建伟、赵光、赵晓东、曲明伟等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培训与考察学习、日常教研活动(校级、县级、市级)、教学创新、“名课程团队候选团队工作室”与专业团队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跨校教研及预期成效等。

2.参加各类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参加外出培训活动,与国家、省等教育专家或行业技术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等途径,团队骨干成员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思路进一步清晰,在专业技能、教研、教法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20136月,高建伟参加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获“第九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优秀学员”称号;20136月,赵光参加“教育部重点建设职业教师培养培训”(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地),获“先进个人”“优秀学员”称号;2014 312日―18日,蔡新峰、赵晓东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新课程改革专项培训;20167,蔡新峰参加清华大学骨干教师培训;20168月,蔡新峰、赵光参加了威海市委托浙江大学举办的 四名工程名师培训班。这些培训,极大丰富了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有效提高了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实行顶岗学习,强化理实一体

专业教师每学年利用假期或规定时间,按计划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学习,了解企业的工作环节和流程,明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在不同岗位进行实习,与工人师傅进行现场交流学习,回到学校后,再把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发现的问题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从而实现产教学一体化。

通过优化教学计划与内容,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适应的适用型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要求与企业需求相符合、教学内容与工作需求相符合、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相符合的理念,坚持理论知识够用、突出实用技能的思想。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丰富学生的行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之成长为中等应用性技能人才。

实训车间实施“7S”管理,其核心理念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养”,这些理念和做法就来自于在企业的学习。

校本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发动机》等的开发工作,就是通过对企业各岗位的调研来进行的。

4.更新教育理念,强化课题研究

建设期内,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市课题研究,团队带头人蔡新峰主持了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评价机制研究》,现已结题;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了威海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研究,主要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威海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融合的机制研究》(威海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校企合作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省职成教重点课题研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关系的实证研究》(省职成教重点课题研究)等。课题研究过程中,许多阶段性成果获奖,所有课题均已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深化了团队教师自身教育理论水平,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创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5.完善合作机制,促进共享发展

建立网上“名课程团队工作室”。网上工作室设有视频资源、名团队学习、课例研磨、课题研究、名团队导教等栏目,团队教师把听评课记录、帮携活动、课题研究、学习体会、公开课、专题讲座等资料信息发送到相应栏目中,利用网上工作室作为交流平台,记录总结团队发展历程,展示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推动团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参加省级远程研修,学习微视频的制作及微课程的开发等,并运用远程研修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发帖评议,促进了团队成员对微课程的学习和认识。团队成员一人担任山东省远程研修指导教师,三人获得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称号。

6.参与学习实践,提高育人能力

一是积极参与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参与编写《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编写过程中,除了完成自身承担的编写任务外,还获得了与国内一流专家、省内先进学校及同行的交流机会,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

蔡新峰、高建伟参与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

二是积极参加省级、市级优质课展评活动。蔡新峰获得山东省中职优质课展评一等奖,高建伟获得威海市中职优质课展评二等奖。通过此项活动,在展现自身团队风采、收获成绩的同时,也达到了学习、交流、提高的目的。

三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团队成员多次担任指导教师,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通过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名师团队成员的理论与技能水平。

7.实施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

一是推动校内培训工作的开展。校内培训能有效促进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培育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提高师资优化效率。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做到外出培训、校内培训与顶岗培训有机结合。对青年教师进行校内培训中,名师团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支持教师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名师团队带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讨论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在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名师团队起到了“核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技能教学水平提升,做到周周有学习,月月有总结,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推动实施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变革、建设和开发,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涵盖了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新技能,符合专业发展需要和实际需求。教材的表达精炼、准确、科学,多以图形和表格呈现知识,体现通用性、实用性、适用性。教材中的各项活动设计具体、详实,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规范、以生产环境为情境、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崭新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推进对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改编,形成一门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特色实训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其特色是:①理论内容“简单化”,够用就行,不求面面俱到;训练课题设置“实用化”,紧贴生产实际,设置了十四个实用课题。②教学过程实施“7S”管理,注重规范,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③教学评价由重知识考查向态度、能力、价值观、行为习惯转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再次是“知识”。该课程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较高,并通过了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验收,具有很高的示范、推广作用。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资源辅助教学,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学习、教师指导辅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是改革评价方式、方法与内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注重评价的导向、指导和激励作用,坚持全员评价、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激励性评价的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条件保障

1.名师团队建设工程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市级培养计划和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共同承担培养任务。

2.实行市、区、校三级考核,各级各负其责,定期督促检查和指导名师团队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通过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名师团队建设工程在培养期内的工作成绩和贡献。

(五)实施成效

1.培养出一批市县级名教师。近几年,汽修专业教师团队中的蔡新峰被评选为威海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科带头人,赵光被评选为威海市优秀教师、威海市教学能手,高建伟被评选为文登区教学能手;同时,蔡新峰荣获山东省中职优质课展评一等奖,高建伟和赵晓东均获威海市中职优质课展评二等奖。

名师团队及获奖证书

2.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先后培养专业骨干教师4名,专业内“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由89%提升到100%。为青年教师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明确了方向,培养青年教师4 名,其中,曲明伟老师在山东省中职技能大赛教师组获二等奖,丛林、张书铭、宋春阳等在省、市、区技能比赛多次获奖。

3.呈现出一批优秀教研成果。编写系列教材。其中蔡新峰、高建伟、赵光参编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原理与维修》教材,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蔡新峰参编《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蔡新峰、高建伟、赵光                 蔡新峰参编山东省教

           参编的出版教材                         学指导方案

特色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在威海市进行推广,《离合器打滑故障诊断与排除》、《气门间隙调整的方法》获威海市级优质课程资源二等奖;《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获威海市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评选一等奖;《威海市中等职业技术的发展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获威海市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评选二等奖。

威海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特色课程进行评审

特色课程样本

4.提供一批优质社会服务。名师团队成员先后为文登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培训干部700多人次;为部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200多人次;为中航黑豹股份有限公司培训职工600多人次。

(六)体会与思考

1.名师团队的建设必须着眼于长期性,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团队建设的目标性、互补性、合作性。

2.以精品课程、课程群、品牌专业的建设为载体,进行团队建设,注重培育良好的教研氛围,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3.加强管理创新,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经费支持机制,为名师团队提高良好的制度保障。

八、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师资水平不高,尤其是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岗,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受教师编制所限,无法引进足够数量的高水平实习指导教师。

二是教学设施设备层次低。虽然我校在此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办学规模以更快的速度扩张,实训缺少高、精、尖设备,跟不上企业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技能培训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一定的差距。

三是校企合作实施艰难,工学结合有待加强。一方面,职业学校很少得到企业提供的兼职教师和相关的教学设备,企业也很少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动力不足。

四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积极。校企合作往往成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或功利性资助的操作,进而缺乏长效机制和约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企业担心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影响产量质量,降低生产率,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二是学生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很难处理;三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还没有完全与企业接轨。

(二)对策建议

一是专兼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制定职业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和资格标准,确保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合理性。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轮训、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二是加大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首先,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应逐年增加;其次,适当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例,提高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三是以督导评估为手段,通过拨付专项经费、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中职和重点专业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四是挖掘潜能,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强化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学校建设。建议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对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