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标准
时间:2018-06-20    作者:政工处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

2.课程体系建设。贴近岗位实际工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适应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成熟的先进技术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联合高职和本科院校研发知识层次递进、内容高效实用的衔接课程,联合行业企业开发适应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3.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推动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全员培训机制;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

4.教学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实验实训设施,实训设备的种类、数量和实训场地、工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并保持较高的使用率。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项目建有能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的“技能教室”;校内专业实训中心具有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校外有不少于3个较为固定的大中型实习企业;本专业被评为威海市级示范实训基地。

5.专业效益考评。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本专业在校生不低于100人,学历教育毕业生中85%以上获得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在校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和用人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该专业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校级技能比赛,学生参与率达95%以上;近三年,本专业师生在国家、省及市级技能大赛中,成功承办过市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并能承担市级以上专业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工作任务。近3年来,获得过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成绩,可适当放宽创建条件。

 

6.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教学资源交流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校域内信息交流平台或公共网页,实现优质课程、课件、微课等资源网络共享,促进专业教师网上交流和专业学生远程学习;重视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引入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及市级信息化教学大赛,近三年,获得过市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

7.服务能力提升。通过成立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等方式,采取专业建设指导、教师交流、对口培训、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和扶持同类学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每年承担的本专业社会培训人数达到本专业在校生人数80%以上;教师和学生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参与度较高,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市范围内实现本专业相关核心课程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定期举办专业教学改革现场观摩会,及时发布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广建设经验。与我市的“五区、九基地、七大千亿产业群、29个重点项目”等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有密切合作的专业,视情况,可适当放宽创建条件。